123,123
近几年,碳纤维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引发行业广泛(extensive)关注。碳纤维生产具有许多优良性能,碳纤维的轴向强度和模量高,密度低、比性能高,无蠕变,非氧化环境下耐超高温,耐疲劳性好,比热及导电性介于非金属和金属之间,热膨胀系数小且具有各向异性,耐腐蚀性好,X射线透过性好。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电磁屏蔽性好等。 ;如果说福特创建流水线生产是汽车行业的第一次革命,那么碳纤维+新能源可能是第二次汽车革命。 ;曾有市场人士发出如此感慨。
据了解,车用
碳纤维复合材料(Material)可用作汽车传动轴(传动轴组成:轴管、伸缩套和万向节)、板簧、构架和刹车片等制件,能在减轻汽车重量的同时达到节能省源的效果。下面一组研究数据(data)足以说明碳纤维应用在汽车行业的优越性,相关研究数据显示,目前钢铁材料约占车体重量的3/4,如果汽车的钢材部件全部由碳纤维复合材料置换,车体重量可减轻300kg,燃油效率提高36%,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削减17%。
copyright 123456
自2009年以来,中国连续7年蝉联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第一大汽车市场,稳居世界第一汽车大国。汽车制造业的欣欣向荣也给碳(C)纤维材料(Material)带来了发展机遇。
2001年的时候,宝马和大众几乎同时找到咨询公司来做一个研究,未来20年内什么技术会颠覆现有汽车行业的格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就是到2020年碳(C)纤维制品成本会与铝(Al)合金持平,从而颠覆现有汽车产业格局。 事实上,优异的性能或是碳纤维材料吸引宝马、大众等汽车巨鳄青睐的重要因素。行业分析(Analyse)人士表示,碳纤维比重不到钢材料的四分之一,同时碳纤维树脂(Resin)复合材料抗拉强度一般都在3500Mpa以上,是钢材料的七到九倍,并且23000~43000Mpa的抗拉弹性模量也远高于钢材料。
对于传统汽车而言,面临着越来越严苛的排放法规,车身轻量化是必然趋势。 ;轻量化是汽车行业很紧迫的要求,汽车行业原来用高强度(strength)钢、铝(Al)合金、镁合金等,在减重方面,高强度钢相比钢材可以减重5-25%,铝合金(熔点660℃)相比钢材可以减重40%,多向碳(C)纤维相比铝合金可以减重20%,如果是单向碳纤维相比铝合金可以减重60%。 ;不难发现,具备低密度(单位:g/cm3或kg/m3)、轻量化等特性的碳纤维材料(Material)已然成为亟需技术变革的汽车制造商们的首选材料。
内容来自123456
采用全碳纤维车身的BMW i3和i8可谓是碳纤维在汽车行业应用中的代表作品。
碳纤维制品就是指以碳纤维预浸布为原材料,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加工成为能够满足使用要求的材料制品。更有行业人士将BMW i3和i8称作是汽车工业的一次革命。作为汽车巨鳄,宝马早在2009年便与全球领先的碳制品厂商SGL集团成立合资公司(Company),专门生产车用碳纤维并向宝马公司供应碳纤维材料。实际上,不仅宝马实现了突破,奔驰、奥迪均已在碳纤维车身及部件的产品(Product)线展开布局。并且这一趋势已经蔓延到国内, ;国内也有很多整车企业在尝试运用碳纤维。
值得注意(attention)的是,目前发展态势迅猛的新能源汽车或正成为碳(C)纤维应用的蓝海市场。碳纤维配件“外柔内刚”,质量比金属铝轻,但强度却高于钢铁,并且具有耐腐蚀、高模量的特性,在国防军工和民用方面都是重要材料。它不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本征特性,又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新一代增强纤维。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Sales)33.11万辆,同比增长3.4倍。毫无疑问,2015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 ;井喷 ;年,但不容忽视的是,行业火爆背后关于如何提高纯电动有续驶里程等问题日渐凸显。
本文来自123 对此,多位市场(shì chǎng)人士均表示,通过(tōng guò)使用碳纤维减重后可以解决新能源(解释: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转化的物质)汽车续驶里程问题。碳纤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行业内权威专家、学者的广泛(extensive)关注。 ;刚结束的人大会议(huì yì)上,十三五规划(设计大工程或作计划)中提出到2020年需要500万辆新能源汽车,而轻量化是新能源汽车提高续航里程的必经之路,估计届时新能源汽车需要5-7万吨碳纤维,市场空间很大。
在市场和技术催化下,国内汽车厂家纷纷加快了轻量化纯电动新车型规划,争取占据更多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这些预计在年至2018年陆续上市的车型,将大量采用汽车轻量化设计方案,这无疑将为碳(C)纤维部件的应用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必须把握汽车未来发展的趋势,若中国品牌汽车没有提早布局,有可能(maybe)被第二次甩飞。
123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