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达国家努力抢占新一轮技术竞争制高点的同时,国内也正在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目前,以T300级为主的碳纤维、耐高温芳纶131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玄武岩纤维等在国内已实现产业化,并向工业化大生产阶段迈进;芳纶1414、芳纶Ⅲ、聚酰亚胺等品种也取得了新的突破,正从中试攻关进入产业化阶段。
当前,国内多家企业已经建成或正在加快建设千吨级原丝及碳纤维生产能力,但多数企业面临市场拓展的问题。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贺燕丽会上就向在座企业提问:“生产高性能纤维的能力具备了,规模有了,问题是产品卖到哪儿去?”据她介绍,在国家结构调整的相关专项中,高新技术纤维的应用开发将是筛选的重点。
全国特种合成纤维信息中心主任罗益锋总结了国外在高新材料方面的最新动向。他认为汽车领域将是今后碳纤维小丝束和大丝束竞相争夺的市场。继三菱http://www.bjfiber.com丽阳(大丝束原丝)、SGL(大丝束碳纤维)和BMW缔结面向汽车的产业链同盟外,最近日本东丽和Daimler汽车公司也签订了合作开发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部件的协议,将东丽的有关工艺在3年内用于“奔驰”电动车系列。对位芳纶应用领域的一大亮点,则是杜邦公司开发的Kevlar XP新产品,仅11层UD布即可达到防弹标准,而国内达到同样标准需要40层。
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朱波教授对碳纤维及原丝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构成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规模效益影响较大。如年产1500吨碳纤维生产成本比年产500吨碳纤维生产成本降低约4万元。罗益锋在报告中也指出,东丽最新碳纤维生产线单线产能高达4000吨/年。
美国碳纤维材料巨头赫氏复材公司不只专注于航空航天,还开发了碳纤维手机壳以扩大市场;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展出了碳纤维相机三角架、高尔夫球杆。而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此前展出了自主研发的碳纤维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