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碳纤维手机壳 碳纤维手机套 凯夫拉手机壳 凯芙拉手机壳
伴随着“神九”飞天,航天产业巨大的经济拉动效应备受瞩目。据了解,在新材料方面,我国近年来开发使用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 下完成的。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数据显示,到“十二五”末,实现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服务业收入150亿元。其中新材料产业在4个领域实现产值50亿 元,分别是固体火箭技术应用领域6亿元、精细化工领域16亿元、复合材料领域10亿元、特种金属材料及装备领域18亿元。 123456
据了解,在知识密集型的航天科技领域,有一大批由诸如神舟飞船技术突破带来的“军转民”而形成的新兴产业亦在加速布局。有专家预测在“神九”背后,一个未来或超过万亿元规模的航天技术新兴产业正在加速成熟。由此而来的“军转民”新技术前景更是诱人。
123456
4000亿元规模产业转化
123,123
根据《2011中国航天白皮书》披露的数据,仅由北斗定位系统牵引的卫星应用产业规模一项,产值已破千亿元大关。预计到“十二五”末,仅卫星产 业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元。借助“神一”到“神九”的开发,中国卫星、航天动力、航天机电、航天电子、航天电器等上市公司,以及航天科工集团本身每年所 创造的经济产出都已分别达到了数百亿元乃至数千亿元的规模。
copyright 123456
而从产业方面来看,通过突破和掌握载人航天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带动了电子、材料、制造、化工、冶金、纺织多个行业的工艺创新和产业提升,形成了 巨大的拉动和辐射效应。同时,载人航天的投入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显著的。据多家研究机构测算,载人航天的产出比达1∶10-1∶12。而数据显示,我国航 天技术方面20年投入390亿元,若按照上述比例估算产出,其产出约达到4000亿元。 123456
尤其在新材料方面,如航天材料中的合金新材料等行业市场转化机会巨大。“十一五”以来,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40%以 上。资料显示,该基地目前在航天新材料方面的产值接近百亿元,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可实现产值240亿元。而该基地管委会人士表示,到2015年该基地 技工贸总收入可达到1000亿元,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
据了解,中国近年来开发使用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如空间润滑材料是一项价值极高的航天技术。我国早在“神 舟七号”上就验证了润滑材料在空间暴露后润滑性能不会降低还会增加的特性,通过这项实验,有望开发新型高性能的空间润滑材料。此外很多最早应用于太空的科 技成果已经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比如很多知名运动品牌推出的吸汗透气的运动衣,其材料最初就是应用于航天服上的“间位芳纶及绝缘材料”,由于能承受 200℃的高温,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消防、电力等行业。
123456
2007年落户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西安超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依托固体火箭发动机复合材料相关技术,从事先进复合材料制品及其设备的研究开发与生产的企业,其在耐烧蚀炭、炭复合材料、炭热场材料、炭高温结构材料、特种耐腐蚀材料及其他复合材料制品等领域拥有国内领先的生产工艺和专利技术。据西安超码科技负责人介绍,利用航天技术转化而研制和生产飞机炭刹车盘和光伏产业用热场材料,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12018万元,2012年计划产值2亿元。
而拥有航天背景的西安向阳航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该公司所研发与生产的双金属复合管产品通过美国石油协会的API-5LD产品认 证。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累计向石油、天然气、化工等行业提供超过3000公里的双金属复合管产品,成为国内工业用双金属复合管首席制造商,2011年实现 销售收入31470万元,2012年计划产值4.5亿元。
123456
事实上,诸多如同上述两企业一样的航天科技企业已经在西安形成一定的集群效应。据了解,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规划,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核心 任务是,借助西安的航天工业基础,加速推动航天产业向民品转化。同时,其产业路径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重点向国际市场推广商业卫星、卫星应用、航天特种技术 应用;二是推动航天技术向新型材料、先进能源、信息技术等民用产业集群化发展。根据陕西省政府的规划,2020年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内的企业总收入 将达3000亿元,其中至少诞生一家产值超100亿元的大型企业,两家产值80亿元以上的企业。 内容来自123456
市场空间巨大 123,123
专家预测,航天技术转化空间巨大。根据今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将建立起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规模较大、产业配套齐全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航天航空产业战略目标之一就是扩大航天民用规模。但依据目前我国仅为千亿元水平的相关航天产业规模,显然有待于提升。 copyright 123456
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6500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约20%。然而,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发 展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关键是新材料保障能力不足;产学研用相互脱节,产业链条短,新材料推广应用困难,产业发展模式不完善;新材料产业缺乏统筹 规划和政策引导,研发投入少且分散,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太空经济的发展涉及电子、计算机、冶金、材料、机械、特种工艺、低温与真空技术、测试、控制、测控、气象、船舶、生物、农业等领域技术的发展。不过,从产业状况而言,航天领域目前最具有产业特征的,仅仅集中于卫星制造业、卫星发射服务、卫星应用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业。
123456
从美国航天业的发展来看,大量转化为民用的航天技术之外,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产业价值。来自中国航天基金会的数据显示,美国空间技术产业化已创造 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巨额利润,法国航天产业每年有将近3000亿美元的收入,中国航天产业2010年总收入刚刚步入1000亿美元大关,在全球航天业收入 总额中仅占3%左右,可提升空间巨大。 copyright 123456
“军转民”难点待突破
123456
尽管航天技术转化为民用蕴藏着巨大的产业效益前景,但是目前国内“军转民”的相关航天新材料等方面的实际转化亦面临种种困境需要突破。
首先,在资金方面,由于投入不足致使很多优秀技术仍然被埋没,难以转化,更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目前国内从事技术转化的企业规模普遍体量偏 小,实现几亿元到10亿元的产值就已经算是比较大的企业了,但在诸如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动辄几十亿美元的此类技术企业比比皆是。 copyright 123456
其次,由于我国掌握航天技术的企业大多为军工国企,其在转化相关科技项目方面对市场的灵敏度还不是很强,从某种角度来说也影响了实际转化的进程与产业实现的效果。而在国外大多航天技术本来就掌握在市场化企业手里,其市场嗅觉十分灵敏。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专家表示,尤其要在转化民用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但是由于一些新技术、新材料转化企业目前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资金投入方 面不足,以及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并未显现出来,尽管前景诱人,但也面临种种困难。有关企业期望政府除在补贴等方面扶持外,能够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或通过资本 市场等方式筹资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为此,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成立基金每年投入3亿元用于对航天技术转化为民用的相关企业进行帮扶,并且探索利用资本市场推动其产业链条完善。但尽管如此,几亿元的资金还是显得杯水车薪,因为需要转化的有市场前景的航天技术为数不少。
根据有关专家统计,我国航天技术的“军转民”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往往转化为民用的时间最快也需要5-8年,有的甚至十几年都难以转化。由此,企业界与学界人士呼吁,政策应加大对这一新兴行业的扶持力度,并帮助该产业提速发展。(高新技术导报)
内容来自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