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善义(1938— ),飞行器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辽宁省大连市人。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杜善义解决了战略武器复合材料及结构设施中的若干关键技术;发展了战略武器和航天器用典型复合材料及结构的性能表征和安全评定等方面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将细观力学理论推广到复合材料领域,发展了随机夹杂理论;解决某战术武器超高强钢薄壁壳体的低应力脆数据问题;在国内率先研制了智能复合材料用于振动和复合材料工艺过程的监控系统。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术任职
123456
◆中国科协委员
◆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执委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 123456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力学学科评审组成员
[编辑本段]主要兼职
内容来自123456
◆国际杂志《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ACTA MACHANICA SINICA》,《ACTA MACHANICA SOLIDA SINIC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的编委
◆《复合材料学报》主编
◆《固体力学学报》和《宇航材料与工艺》副主编 123,123
◆《宇航学报》编委
主要经历
◆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 123456
◆1980年7月-1982年9月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作访问学者,从事断裂力学和复合材料的研究。
◆1982-1987哈尔滨工业大学教研室主任
◆1987-1993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院长 copyright 123456
◆1993-1998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
◆1990-2003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
◆1999-2003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123456
◆2001-2004 国家“863”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学科
copyright 123456
◆工程力学 ◆材料学
[编辑本段]突出贡献
◆对热防护材料与力学进行了较系统研究,与合作者一起针对超高温等特种服役环境下材料的模拟表征与优化设计进行研究,建立了细观热防护理论,给出了特种◆材料超高温力学性能与物理性能以及失效的科学表征方法,为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来自123
◆研制了适合缠绕复合材料壳体等典型结构损伤和失效的分析软件,并利用低压信息预报爆破压力
◆强调用“材料、设计、分析、评价”一体化的思想解决复合材料结构的安全评价问题
◆建立了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性能衰退的概率统计模型 copyright 123456
◆解决了超高强钢薄壁壳体的低应力脆断问题
◆将细观力学理论推广到复合材料领域,用来预报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复合材料设计,并对复合材料及结构进行了多尺度力学分析
◆对压电、铁电与功能梯度材料等功能材料或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率先研制了基于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的结构健康监测、振动主动监控和◆主动变形控制系统以及复合材料工艺过程的监控系统 123456
[编辑本段]学术著作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60余篇,撰写了《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智能材料系统及结构》等著作10部。
[编辑本段]获得奖励 内容来自123456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 123456
◆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六项
◆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
◆航天奖一项
张立同院士: copyright 123456
1938年4月出生于重庆,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 123456
张立同院士从事航空航天高温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研究,在氮化硅结合碳化硅、自增韧碳化硅、定向自生共晶硼化物复合材料、硅炭氮纳米吸波材料以及连续纤维增韧钡长石复相玻璃陶瓷复合材料等方面均取得新突破。特别在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技术方面,打破国际封锁,建立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技术与设备体系,多种构件成功通过验证,获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早期在近净形熔模铸造技术基础及其专用高温陶瓷材料与应用方面,解决了多项重大技术关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四项。 123,123
123456
刘人怀 院士:
123456
1940年7月出生于成都,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 copyright 123456
刘人怀院士是我国板壳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开拓者之一。
1965年,他与叶开源教授共同创立适于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的修正迭代法。他系统创造性地研究了六类板壳:波纹板壳、单层板壳、双层金属旋转扁壳、夹层板壳、网格扁壳和复合材料层合板壳,建立了非线性理论,求解了非线性弯曲、稳定和振动问题,对航天航空、精密仪表、石油化工、船舶和建筑等工程设计有重大意义。同时,他还创立了实用的厚壁结构理论,成功地用于高压超高压容器和铁路高桥墩试制设计。此外,他还进行经济管理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为上海浦东新区建设等提供了研究成果。 123456
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9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和1998年两次获国务院侨办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7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6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1997年、2001年和2005年三次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989年获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称号,
1990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获国务院侨办优秀教师称号,
1999年获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
2000年获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2001年获日本创价大学最高荣誉奖,
2005年获香港理工大学杰出中国访问学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