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与科技创业人才面对面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城市发展最宝贵、最抢手的资源。不久前闭幕的市委十二届二十二次全会作出了《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的决定》,并推出大力吸引科技创业高层次人才的“321人才计划”,重点依托各类孵化器、加速器和中试基地,力争到2015年,引进3000名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培养200名科技创业家,集聚列入中央“千人计划”创业人才100人。
南京具有吸引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长期以来,众多高层次海外留学人才把南京作为归国创业的首选地之一,他们带着高新技术成果和科研创业团队,在南京创新型经济发展中施展才华,成就事业。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深度报道《与科技创业人才面对面》聚焦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展示他们在南京干事创业的风采,同时,以他们的经历和视角,探寻南京如何进一步完善吸引人才、服务人才、发挥人才创造潜力的环境,推动南京早日实现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的目标。
123456
建设中的“绿材谷”效果图。 本报资料图片
在前面
写
在南京打造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的进程中,领军型人才不仅是第一资源,很多时候还是决定性要素。
吴智深,在复合材料、智能工程等领域拥有国际声誉。2009年,作为“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他率领团队回到南京,成为“绿材谷”产业园负责人,并领衔园区核心项目玄武岩纤维产业化研究,致力于实现玄武岩“点石成金”的神话。
近日,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对话吴智深教授,听他聊起自己的创新感受、创业历程。
对话“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南京“绿材谷”项目负责人吴智深教授
本报深度报道组记者 赵子慧
人物小传 吴智深,中国籍,1961年6月生,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东南大学(时名“南京工学院”),后赴日本留学,致力于纤维复合材料、先进传感技术、结构工程及城市安全节能系统等领域研究。现为日本茨城大学教授、博导;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
内容来自123456
20世纪90年代起,他和国内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开始多项合作。2005年起,任东南大学教授、博导。2010年起,任东南大学校长特别助理、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作为国内最早把
碳纤维复合材料引入土木工程的专家,他在多个领域享有世界性声誉。
2009年1月,他作为负责人,推动东南大学与建邺区政府联合创建“绿材谷”研发链型产业园,同年12月任江苏省玄武岩纤维工程中心主任。2010年12月,他入选省委组织部“江苏省创新创业计划”,今年6月又入选南京市“紫金人才计划”。
目前,他一年有3/4的时间在国内工作。
吴智深教授在展板前向记者介绍他们研究的
玄武岩纤维项目。他左手闪闪发光的金褐色纤维就是从右手不起眼的玄武岩“蜕变”而来。 本报记者 赵子慧摄
内容来自123456
关于玄武岩纤维项目
“力争5年之内使玄武岩纤维年产量达6万吨”
记者:玄武岩纤维是一种什么样的材料?它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和水平?
吴智深: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技术纤维是我国新材料发展的“软肋”。以碳纤维为例,由于缺乏自主核心技术,我国高性能碳纤维产品长期依赖进口,
碳纤维整体发展只相当于日本上世纪70年代中末期水平。
玄武岩纤维是一种新的高技术纤维。这种纤维的强度、刚度及耐腐蚀性能都超过玻璃纤维,达到或部分超过芳纶纤维,它的抗高温性能甚至超过碳纤维,最高达到700℃。同时,生产玄武岩纤维的能耗仅为生产碳纤维的1/16,而且价格相对低廉,更加绿色低碳。
目前玄武岩纤维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在全球都还处在初级阶段,一旦我们抓住战略发展制高点,就可抢得先机,以高性能玄武岩纤维为突破口,使我国在高技术纤维领域不再受制于人。
123456
记者:您所领衔的江苏省玄武岩纤维工程中心,目前进展如何?
吴智深:中心的定位是一个服务于行业的研究创新平台,目前正在建邺区新城科技园“绿材谷”内建设玄武岩纤维实验大楼和中试基地,预计今年年底前实验大楼楼宇封顶,明年就能正式投入使用,不久这里将创建国家级玄武岩纤维工程中心并成为国际交流合作中心。目前,依托中心,我们还成立了全国玄武岩纤维产业专业联盟。
记者:这项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难点在哪里?
吴智深:要拉出玄武岩纤维并不难,难的是如何通过高度的选配料、拉丝工艺及表面处理等技术,使拉出来的纤维具有稳定的强度、刚度、延展性等性能,以满足实际应用要求,同时规模化生产技术也非常重要。现在全世界玄武岩纤维的年产量只有6000多吨,其中我国生产的在2000吨左右。
copyright 123456
玄武岩纤维工程中心所做的研究,首先是为了让玄武岩纤维的稳定性和量产化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具体来说,我们希望在5年之内实现玄武岩纤维较好的稳定化、较高的量产化,使其年产量达到6万吨规模,实现在土建交通、能源环境、汽车航空的关键应用和产业化。
眼下我们正和江宁等区洽谈,有望在滨江开发区建设一个生产基地,把我们在玄武岩纤维方面的研究成果就地转化。
关于创新创业
“这山望着那山高,是创新的驱动力”
记者:之前您是国际知名的专家,在日本也从事了多年的专业研究。是什么促使您做出回国创业的决定?
吴智深:从母校东南大学毕业后,我在日本从事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已经有20多年,但我始终希望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报效祖国。同时在日本,我也经常和企业合作搞科研转化,有一定的经验积累。2002年起,我就和东大、清华等高校及国内相关企业进行了一些合作。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后,相关部门也提出,希望我回来,把研究的“主战场”放到国内。就这样,当各方面时机都成熟,回国创业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copyright 123456
2009年,在回国期间和南京几个区县的接触中,我的专业研究方向和建邺区未来的产业定位非常符合,双方“一见钟情”,很快就在东南大学和市、区两级政府推动下,确定了在新城科技园建设“绿材谷”及
玄武岩纤维工程研究中心的合作思路,并取得了快速进展。玄武岩纤维广阔的市场前景、学校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也更加坚定了我回国创业的决心,相信经过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记者:您提到的学校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吴智深:首先是政策上扶持,然后是资金上帮助,同时在生活上也得到了关心。
一方面,学校投入1500万元购置了先进的研究设备,科技部启动了2000多万元的玄武岩纤维性能提升生产技术研究课题,省发改委批准成立了玄武岩纤维工程中心。前不久,建邺区和东南大学又共同向省科技厅申报了玄武岩纤维产业“重大创新载体”,并于6月22日进行了答辩。一旦获批,我们可以获得2000多万元资金和相应的政策扶持,建立起支撑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的研发平台。在项目启动之初,建邺区新城科技园提供了一系列扶持,500平方米左右的临时研发办公用房,还有一套两年免费的专家公寓等,眼下,由建邺区出资的科研大楼正在紧张建设。虽然我的妻子和孩子还在日本,但现在我回南京就像回家一样。
123,123
记者:南京正在致力打造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对于创新,您有什么体会?
吴智深:日本有一句谚语:“精通一些事后,创新力就不请自来。”我的感受是,生产和工程技术的创新不是简单的改进,而是全面的深化甚至“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如果没有对整个生产工艺的精通,创新就是一句空话。
我对我的团队和学生是这样要求的,首先是要对自己研究的领域非常精通,真正明白“此山”的高度,然后就要“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满足于已知,努力探寻未知,这是创新的驱动力,也是创新的方法。
同时,工学方面的创新就是要紧紧围绕应用,而且不光是能用,还要能大用。研究出来的成果,一旦发现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就要勇敢地抛弃掉。拿我自身的例子来说,我硕士的研究课题是钢筋混凝土,在充分理解其深度后,又勇敢地转入到高技术纤维复合材料等方面去。
内容来自123456
关于人才培养
“南京有成为‘人才沃土’的优势条件”
记者:听说您对自己的学生提出过一个“1.5劝学理论”,能不能解释一下?
吴智深:谈不上是理论,只是我自己的一些科研体会和建议。所谓1.5劝学理论,是说做研究做到低于1.5是不够的,为什么?我们从小学过四舍五入,如果低于1.5,随时有可能被舍入为1(一般水平),如果你做到1.5,你这时才能够稍微喘一下气,但是我们还需要做得更好。
有句古语说,大凡为学,先需立志,志大则大,志小则小。我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学问和才智不可能盖过他的胸怀和气质。因此要成为真正的高端人才,需要提升的不仅仅是科学研究,更要提升胸怀和气质,要有做大事的长远眼光和气度。
记者:“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是第一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这是南京当前的重要战略思路。作为南京市下大力气引进的领军人才,您觉得当前南京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力如何?怎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本文来自123
吴智深: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万人大学生比例全国最高,工业经济基础和各方面配套设施较好,我认为南京有成为人才沃土的优势条件,是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一个好选择。
但是客观地说,和苏州、无锡等苏南城市相比,南京在吸引和培育人才等方面的体制还有所滞后,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还不够高,而且生活成本也比较高。要想更好地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优秀的年轻人才,南京还需要更加解放思想,真正落实市里提出的“八项行动计划”,在引进人才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本报通讯员 尚婷婷 林厚彬 本报实习生 赵承对此深度报道亦有贡献)
【项目简介】
玄武岩纤维是一种新型的高技术纤维,它以在中国广泛分布的天然玄武岩为原料,经过1500℃左右高温熔融后快速拉制而成。目前全球玄武岩纤维技术研发及规模化生产,都还处于初级阶段。
123,123
由于玄武岩纤维轻质高强,并具有耐高温、耐腐蚀、抗氧化、防辐射、绝热隔音等优异性能,应用领域广泛,从代替土建交通用钢筋、钢索、钢板、钢管到实现汽车、船舶、列车车体轻量化,从防弹服、防火服到高温废气滤袋、消音器、保温板、水质净化网,从风力叶片、压力容器管道到各类体育用品……很多领域都能应用,市场空间巨大。
同时,它在生产过程中无有害气体,不产生废渣,是无污染、不致癌的绿色材料,代表了未来高性能纤维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向,因此它的生产过程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点石成金”。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技术纤维总体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玄武岩纤维工程中心所做的研究,一方面是为了让玄武岩纤维的稳定性和量产化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使
玄武岩纤维产业初具规模。同时中心将大力开发和生产高端特色纤维产品,大大提升玄武岩纤维的竞争力和高端应用,并以高性能玄武岩纤维为突破口,使我国在高技术纤维领域不再受制于人。